第72章 放着悬赏让我来!(1/2)
第72章 放着悬赏让我来!
桥东村是个什么地方?桥东村是个正在努力抗旱抗蝗灾的地方。
一进入夏天, 海州的天气便越发炎热,原本应该有的春雨迟迟不来,一直拖到了初夏,依旧是天天烈日当空。
这种情况, 就算是不甚擅长农事的张说张刺史也知道, 今年怕是要大旱了。
好在之前他早有准备,派人参加了桥东村的找水班, 培养出一批有找水经验的工匠。
这批人现在被张说排至海州全境, 逐乡逐镇的排查, 遇有旱情严重的就地帮忙打井。
郯王李琮也参与帮忙,他在748的指导下锻出了一套简易的打井工具,纯钢钻头, 比用镐头挖井省时省力,大大提升了找水的效率。
但也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能找到水源的, 有些地方便是地下有水也挖不穿地表的厚岩。
李琮跟着挖井队走了几次,深感农人种地的不容易。
可有什么办法呢?种田原本便是靠天吃饭的行当, 要是一年下来风调雨顺那就要感谢苍天, 旱涝交织才是生活的常态。
回到桥东村,李琮先是在后山冶铁场闷了几日, 闷不住了他便找上748,问它有没有避免天灾的办法。
748诚实地摇头。
“没有。”
“这事儿现在你就甭琢磨了。人类要在千百年后才可能拥有借力打力的能力,但也就是借力打力, 直接控制天气是不可能的。”
“连你也做不到吗?”
李琮十分失望。
他以前住在宫中,每年开春宫里虽然也会举办劝农劝桑的仪式,但那也就是一种仪式, 他从未直面过真正的农人,正视他们的辛劳与苦痛。
可当他看到干裂的土地、枯萎秧苗, 看到百姓脸上的绝望和麻木,说没触动是不可能的,现实的冲击感可比书本上的文字强的太多。
于是李琮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炼钢炉里,他希望铸出更便利的工具找水,有了水井便能灌溉农田。
但现实告诉他,工具不是万能的,即便他舍得用最优质的铁矿,但打不穿就是打不穿,拼上命去也没有水。
所以还能怎么办?还有什么办法能抵抗天灾吗?!
“倒是有。”
748盯着李琮忽然亮起的眸光,一板一眼地科普。
“深耕、消杀、灭虫,也许能减轻一些旱灾之后的虫患。”
“如果是发了大水,那灾后的救助和消杀同样重要。要告诉大家不要食用水里的死鸡死鸭和其他牲畜,要饮用烧开的水,要及时处理尸体,务必注意个人卫生,避免瘟疫爆发。”
李琮点头,将748的话牢牢记在心里。
然后他又问。
“你说的这都是灾后的要点,那我们能不能在灾害发生之前做点什么,田里的秧苗真的救不了了吗?”
748摇头。
很遗憾,现在什么都做不了。
毕竟大唐现在的主要作物都不是抗灾种,耐干旱能力一般般,遇到今年这样的大旱之年就真没办法。
除非……他们漂流到美洲后,能把更能救命玉米、南瓜和土豆给引种回来。
李琮其实是个很聪明的人,他生于皇室,察言观色那是天生的本能。
他很快注意到748的欲言又止,这说明并不像之前说的那样毫无办法,只是对方心有顾虑,不好开口。
李琮一下子就想歪了。
早听说薛大壮的师父是为世外高人,使用仙法将原本浑噩的徒弟开了窍,这才有今日奇巧神思的薛三郎。
那师父既然能给薛三郎开灵窍,说不定也是教了一些仙法给他的,只是这仙法使出来怕是要支付代价。
薛三郎是个很有慈悲心的人,从不计较金钱或者名利的得失,许多别人当做传家宝的东西他说送就送了,而且还是无偿教授给所有的人,不分贵贱。
能让他开不了口的代价肯定不是金钱名利,多半是气运、福德,甚至是性命。
一想到这个可能,李琮就不吭声了。
他虽然同情那些农人,但也不可能为了他们让薛三郎受损伤,毕竟在李琮的心中,朝夕相见的薛三可比那些偶然遇见的农人亲近多了。
农人遭了灾,自有本地官府赈济,再不济他会上书父皇,让朝廷派人去救助灾民,总不会全都饿死。
但要是薛三郎没了……那可就太可惜了,大唐痛失英才!
李琮正想着呢,忽听一旁的薛三郎说道。
“但也不是完全没办法。”
嗯?!
李琮擡起头,正对上薛三郎一双意味深长的眼,不知道为什么,他本能地打了个哆嗦。
不过李琮并没有在意,他现在全部的注意力都被748的话牵引了,赶忙问道。
“什么办法?”
“出海,去寻找新的粮食。”
748终于图穷匕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