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仙侠修真 > 全家穿越古代种田逃荒忙 > 第32章 第 32 章 二合一(训练、沛县县城……

第32章 第 32 章 二合一(训练、沛县县城……(2/2)

目录

“为啥写这两个字?”汤望甲好奇地说道,上次经过这里的时候候没注意到这字,现在看到,不禁觉得奇怪,一时就问出了声。

“意为祈愿黄河永恒休止。”汤小米自然而然地接话说道,她刚也注意到这两个字,想到了自己当初看到的典故。

汤望甲没想到会有人给自己解了惑,还是眼前这个毫不起眼的小姑娘。

他如今和汤大强家也算熟悉了,对汤大强和陶秋菊夫妇印象深刻,一个手工技术好,不仅竹椅做得好,还修建了神奇的水力磨坊,如今他们村都有人把东西挑过去磨。

另一个则是医术高明,虽然她自己总谦虚,但他们见识多的,就知道这陶大夫是有两把刷子的,常常能用意想不到的方子治好一些沉疴,尤其针对小孩和妇人的一些疾病,如今在两个村都颇有名声。

再就是他家的汤承武,天生力大也让他颇为惊奇,如今跟着他们练了几日,力气大且胆大,还能吃苦,是个很好的武学苗子,天赋比自己要强得多。

另外双胞胎,长相非常相似的双生子,总能让人记忆深刻。

就连最小的汤承宝,都因为圆润可爱而让人留下了几分印象。

一家七口,唯独汤小米这个大女儿在外面的存在感不强,只觉得是老老实实话不多的一个小女孩,还算乖巧,让叫人就叫人,别的却不多说。

刚听她流畅地答出了自己的疑惑,虽然不知道对错,不禁有些惊奇。

而边上刚好路过一个小老头,听到汤小米的解释连声说道,“的确是这个,因为黄河侵害沛县皆是自西来,所以西城门就取名恒休,祈愿黄河永恒休止。没想到小姑娘竟然t知道这种陈年典故,好多孩子都不知道!”

一时周围的人都往汤小米看去。

她刚意识到自己嘴快了,可话都说出去了,又不能收回,只得尴尬地解释道,“当年听外公说过,所以记下来了。”

知道得太多了,都推给毫不知情的外公头上。

汤大强则是挺起胸脯,自豪地说道,“我家小米记性特别好,说是过目不忘不为过,哈哈哈。”

陶秋菊也对女儿这一点很骄傲,但深谙出门在外还是要低调,连忙找补道,“她爹总觉得自己女儿是最厉害的,哪里什么过目不忘哟!”

众人皆是一笑,没放在心上,只以为汤大强是在吹牛,而汤小米知道这个典故恰好是听外公提过所以记下来的,碰巧而已。

只汤显甲目光闪了闪,不知道想到了什么。

一行人跨过护城河上面的土石桥,继续往城门位置走去。

只见前面不少排队等着入城的人,往前走动得很慢。

“老人家,这进城门的队伍为什么这么缓慢?”汤显甲对着刚才接话的老人家好奇地问道,他记得上次来的时候没这么多人的呀。

“你们是从徒进入。”老人家回到道,“你们听说了没,前段时间河口镇可是发生了流匪杀人放火的大案,据说死了大几十个人呢,那些流匪可凶恶了,这得防着别让他们进城啊!”

汤大强,“我们就是从河口镇来的。”

“哦哟!那了不得啊!你们竟然还敢出门!”老人家一脸吃惊,要不是这些人有男有女还有小孩,且看着还算和善,他估计都要直接往后蹦起来躲开了,仿佛“河口镇”三个字就能杀人似的。

“老人家您别害怕,我们就是普通的庄户人家,这不是好些东西缺了,不得不来沛县县城里配置,所以带着家里几个兄弟一起过来,人多壮胆。”陶秋菊出声安抚道。

老人家抚抚胸口,连声说道,“是的啊,如今可是要多些人出门才安全,我今天就在城外两里,我家地在那边,早上过来锄草,所以才敢一个人过来,你们这出远门可不是得人多一点。”

说着话就到了城门口,显然老人家有认识的熟人,没有排队就从小门处进去了,汤大强他们一行则老老实实坠在大门外的队伍后面排着。

突然,前面响起了一阵骚乱。

“这不是武器啊!就是菜刀!”一个哭声传来。

“菜刀也不能带进去!你带刀进城,是不是想作乱!没收!”另一个严厉地声音传来。

那人又争论了几句,不过到底菜刀被人给没收了。

没想到竟然查得这么严格,一行人不禁有些吃惊,幸好这次出门没有带大刀过来,不然这会儿要是被没收了,可就亏大了。

不一会儿,又有哭喊声传来,“我这就是个簪子啊!哪里算得上武器!我不进城了,快把簪子还给我!我不进去了还不行吗?!”

“不进城了也不能退给你,谁知道你会不会拿这武器去行凶。”又一凶巴巴的声音传来。

前面队伍都不由得有点骚动,不少人看到这情况都自行离队了,看样子是不打算送上去被搜刮。

汤小米和爸妈对视一眼,顿时明白这哪里是入城安检,而是借着安检的名义搜刮来人啊。

她默默把兜里的小匕首往袖子深处藏了藏,这可是她妈斥五百文巨资给她买来的,不能被收走。

哪怕知道这入城安检是怎么回事,可既然都来了,自然不能在这里打道回府,只得惴惴不安地往前排着。

好在他们身上除了一人一个的背篓麻袋,别的都没有。

汤小米的小匕首比手掌还小,压根儿没被发现。

陶秋菊则只有一根细簪子,汤大强给她用竹子雕的,颇费了一番心思,不过估计人家没不上。

只背篓里两袋子干药材,被他们乱翻给搞碎了一点,陶秋菊一脸心疼,这可就影响品相了啊。

不过见人并不像能讲理的样子,只得闭嘴忍下。

终于顺利进城,走过拱形的大门,进入主街,扑面而来就是一副热闹的县城商业景象,接连的铺子,来往的行人,比河口镇要热闹多了。

沛县不愧水陆交通便利,通达南北,这里的商业还是很发达的,比汤小米想象的要热闹一些。

汤显甲他们几个之前来过,知道那农具应该在哪里买,于是很快就从主街往里面拐去。

汤大强三人一连谢绝他们同行的好意,双方约好申时(下午三四点左右)在西城门汇合,便自行去沿着主街往前走去找药铺去了。

一路往前走,接连路过有歇脚店、茶楼、酒楼、杂货铺等,一家人看得目不暇接。

不过摸了摸荷包,都只选择看了眼,没有那个实力进去。

接踵而过的是各色的路人,有穿着体面羽扇纶巾的,也有穿着麻衣短打的,更有满身补丁的,汤小米一家三口简单的褐色粗布麻衣,混在里面普普通通毫不起眼。

这沿街药铺还挺多的,三人纷纷进去问了收购价。

直到路过一家比较大的药铺,三人再次停下脚步,往里面走去。

不得不说,如今的人服务意识还是可以的,小伙计见三人只穿着简单,却没有怠慢,而是热情地说道,“里面请!看病往里,抓药往右走!”

“伙计小哥,你们这里收不收药材?”汤大强开口问道。

“收药材?那得看是什么药材,以及成色如何,成色不好的我们可是不收的,我们可是彭城来的大药房。”小伙计挺着胸脯骄傲地说道。

“那自然都是好的!”汤大强也很骄傲。

“那您几位这边请,我让我们掌柜的过来看看。”

三人顺着他的指向往左边走去,小伙计则迅速去后堂叫掌柜的去了。

他们是彭城来的大药房不假,但其实还挺缺药材的,所以他挺重视这来卖药材的人的。

掌柜的显然也重视,不一会儿就来到了左厅。

见到汤大强几位,不由得皱了皱眉,因为看着不像是能制作好药材的,一时兴致减了好几分,只例行公事地问道都有什么。

陶秋菊见他这神色,便没多话,直接取下背篓里的麻袋出来,对着窗外的阳光,打开袋口露出里面的药材来。

“这是炮制好的当归,掌柜的您看看,能给个什么价?”

另外拿出一个布袋,同样打开说道,“这是干三七粉,您看看又是个什么价?”

听到这两个名字,掌柜的不禁坐直了身体,一看清楚里面的成色,更是直接站起身体来。

-

“这三七粉,你们有多少?”掌柜的按耐住急切,假装云淡风轻地问道。

“就这些了,不过不瞒掌柜的说,这三七粉是我们自己挖回来炮制后磨成的,您如果价格给得公道的话,我们一家还能去挖更多的。”陶秋菊答道。

她一眼就看出这掌柜的明显对三七粉挺感兴趣的样子,因此说话下着钩子,让掌柜的考虑到不是一次□□易,不要太压价。

掌柜的听了这话,摸了摸布袋子里面的三七粉末,不由得暗暗点点头,炮制得不错,很细腻。

另外又从边上的麻袋里拿出一根当归,看了下颜色,是上好的棕红色,不禁更为满意。

听说是人家自己炮制的,不禁刮目相看了下,这水平,可得是老师傅才能做出来,没想到这人年纪轻轻就有这手艺。

本来想压价的他,则把到嘴的话咽了回去,给了一个还算公道的价格。

如今确实是到处都缺药材,尤其三七粉这种具有化瘀止血功效的,适用于各种外伤出血症状,要是敢送到北方战场附近去,十倍百倍的利润。

因此不少人铤而走险去送,以至于南方的药材库存都减少了,价格自然水涨船高。

他给的价格已经比前面几家药铺给的都高了,三人对视了一眼,便决定都在此处卖了。

其中三七粉是按两算的,120文一两,一共二斤半卖得了3000文。

当归则是按斤算的,150文一斤,一共7斤卖得1050文。

比镇上给的价格可高得多了,来回的船费基本被差价覆盖了,不禁觉得这趟出来的值得。

掌柜的给足了四两银子另50文铜钱,交代道,“下次有好药材记得还送到我们这儿来啊!也可以送去彭城,我们在那边也有大店,去了直接报我的名字就行。”热情地把他们送走。

一家三口揣着这笔钱,心里实在是高兴。t

这药材,没想到还真的挺值钱的,竟然一次性就挣了种十亩田的一半收入!

关键她们前后也就花了一个月不到,采药和炮制虽然繁琐,但是远没有种田辛苦。

“可惜很快要离开这里了,不然这药材种植还真的是个好门路。”陶秋菊惋惜道,她情愿种药材也不想种田的,再说药材的价格可比粮食要高得多。

“是呀,不过这钱也就你能挣,这别的人难,采药是一关,炮制又是一关,轻易可弄不会的,尤其那烘烤,那专业程度,不亚于化学实验了都。”汤大强感叹道。

要不是她炮制得好,今天也不能这么顺利卖出去。

像三七,并不是简单晒干了磨成粉就行,还需要专业的烘烤,控制温度和湿度,才能达到特定的成色,药效才不会挥发。

不过这两种药材倒是挺好认的,汤小米多看了几次,现在都能熟练认出来了。

想到山上应该还有挺多没有被采回来,陶秋菊不禁心里有了个主意。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