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仙侠修真 > 全家穿越古代种田逃荒忙 > 第62章 第 62 章 二合一(进展汇报、最后……

第62章 第 62 章 二合一(进展汇报、最后……(1/2)

目录

第62章 第 62 章 二合一(进展汇报、最后……

(一)进展汇报//

时间很快便来到了二月下旬, 天气逐渐暖和起来。

岁岁春草生,正是踏青郊游的好时节。

要是大唐盛世的时候,每年到了这个时候, 大家纷纷会结伴到郊外去游春赏景, 享受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美好时光。

那个时候,太平盛世, 诗人才能写得出来“茶磨山前水似苔,红妆队队踏青回。衣香花气熏人醉, 蛱蝶蜂儿扑面来”这样的诗句(来自邓氏的《东园踏青》)。

而现如今,世道混乱,人心惶惶, 大家都没有游玩的心情。

整个金陵内外,压根儿就都没有人有闲心去踏春,全都加倍忙碌了起来。

金陵汤氏一族这边, 就更是忙得团团转。

开荒队日日散在北面的小清凉山里, 清除密密麻麻的灌木和杂草。

主要就是通过柴刀挥刀砍,到如今已经砍完了一百亩左右的面积, 大大小小的树木被砍倒在山

其中干一些的木柴,被每日捆了带回去,整齐码放在营地边上的地基角落处, 已经堆了整整一大堆, 供每日烧水煮饭用。

其余稍微湿一些的则是修理好,放在一边,等稍微再干一点再弄回去。

此外,这山里常年荒着,人迹罕至, 里面动物就不少。

开荒过程中还收获了不少野鸡野兔子等野味,有人见到后则是吆喝一声,聚了一队十来个人一起围堵,直到把它们的老巢都一锅端了。

这二月份的野味虽瘦,但到底是肉,算是给最近的菜里加了不少荤腥。

现如今他们吃的粮食和下饭菜都要靠买,人多消耗快,每隔几日就要去南城那边买一批回来。

好在这金陵城的粮食价格徐家做了管控,只五文钱一斤,米倒是还能吃得起,只是菜蔬之类的就少了。

因此大家更迫切想赶紧把荒地开出来,哪怕不种粮食,趁着时节种一些蔬菜也好。

所以接下来他们不准备再继续扩大修理范围,而是要赶紧就着现在砍出来的空地,开始挖地。

在清除灌木和砍伐树木后,需要对土地进行挖掘、填充和压实,确保地里没有石头树根,并使得土地表面平整。

对于这种荒山而言,树根极多,因此这挖地将又是个硬核工程,劳动强队甚至比之前砍伐更累。

没得办法,万事开头难便在于此,大家只得硬着头皮继续。

而另外的工地清理队和建房队,也都不轻松。

他们主要在于搬运累,需要硬生生把堆积了几百年的废墟清理到城外去,才能腾出修建新房子的空间,不过进展算是喜t人。

城市废墟清理,在现代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主要因为钢筋水泥等材料,以及建筑通常都比较高。

而现在,没有这些困扰,料主要是木材和石头砖块,层数也不高,并且多年前就被推了个半倒,拆起来危险性和难度要小得多,另一方面如今环保要求不高,还不要考虑历史文物保护。

现在无非就是继续把所有没有倒的都砸倒,然后把这些砸下来的废墟,和之前的堆积都清理出去。

汤大强这个新鲜出炉的包工头,带着同样没有经验的族人们,摸索了一番后就进展颇快了。

一人一个大锤,敲敲敲,然后便是走了好长一截路搬运出城去,在城外专门找了地方堆放。

所以这几天,巨大的敲击声和烟尘,全飘散到了这一片上空。

过来看了一次热闹的汤小米,见他们如此暴力破坏文物,不由得一阵心疼。

可是她又不好出声阻止,只得站在一边做个见证,见证这些历史废墟,就此变成灰土消失在这里。

其余人可没她这样的感伤,只无情地拆拆拆。

在包工模式下,早完成早轻松的激励下,大家的驱动力满满,原本计划一个月做完的包工,现如今才半个月过去,就已经做得差不多了,只要几天收尾后便能交工了。

不仅如此,他们还从那一片废墟中淘到不少能用的建筑材料,木头之类的肯定都已经腐烂不能用了,主要是一些石料,经过几百年的掩埋,翻出来很多还是好的。

“大家砸的时候小心点,有能用的砖石,都小心别砸烂了,后面我们自己建房用得着!”汤大强时不时就要扯着喉咙大声交待道。

这种便宜占起来完全无压力,反正他们看了南城那边基本上都是没有挑拣全部推走,毕竟徐家不差这一点半点的。

但对于汤家来说就不少了,其中就包括可以用来做台基的花岗石,还有铺台阶的条石更是不少,同样和开荒队带回来的木柴一样,大大小小堆满了一整个角落,看得人很有成就感。

这些后面如果没有就还得去买,现在竟然能从废墟里扒拉来,无疑是意外之喜了。

更别说大半个月就能完成整个包工,算下来每个人一日能有将近一百文的收入,比原来高一小半了,可真着实是不错。

看来这包工,果然和陶秋菊了解的一样,做得好是颇有油水的。

不过前提是他们几天后能顺利通过徐管事那边的验收,因此最后这几天,所有人则是继续卖力做着最后的清理整顿。

而建房这边,他们已经把自己一族的宅基地清理得差不多了,正在就着以前的地基,结合后面的规划,准备开挖新地基,这也是个大工程。

幸好族里有懂得建房的,他们之前在外面做工接触过,知道该如何安排,众人就听他们吩咐一步步做着。

至于草药组的三十个人,已经把山脚下那一片的山地都种满了,挖回来的草药幼苗在大家的悉心照顾下长得还不错,大部分都落地生根了。

大都是当归、三七和白芨,它们都是适合人工种植的品种。

陶秋菊结合在现代看过的种植方法,查验好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和pH值,结合山上挖下来的腐土等作肥料,种植存活率就挺高。

让众人对她描绘的漫山都种植药材的场景,颇多了信心。

去年大家可都是尝试过制药丸的甜头的,能自己种植草药,然后有足够的材料继续制作那些药效神奇的药丸,肯定是有搞头的,毕竟只要送出去压根儿不愁卖。

这一块算是育苗基地,今后的漫山草药可都靠着这里呢,一时纷纷干劲十足。

而铅笔组的三十个孩子,已经再次解放了,因为他们在朱大龙的带领下,过程虽然磕磕绊绊,但是结果总算是按时完成了交付任务。

前几天就顺利验收了汤小米的验收,然后就交给了汤大强。

汤大强验收后满意,就拜托了汤显通带去给徐管事。

可真的是层层转包,好在中间商不吃差价。

不然徐管事花200文找到汤大强,汤大强花100文转包给汤小米,汤小米50文转给朱大龙,那场面就搞笑了。

朱大龙整整赚了五十个工分,中间就是因为这工分吊着他,以及想要争一口气的念头,才以至于坚持到了最后。

而做工的孩子们,一人也得了三十个工分,和建房队的大人差不多了。

见着负责族里工分记账的汤若芙,给自己名字根儿不肯休息,到处还想找能付他们钱干的活计。

汤大强见他们实在是热情,就把人叫去了自己工地,负责搬运小石头,搬运一小背篓石头回营地,给他们二文钱。

这压榨童工的手法,属实把汤小米看得目瞪口呆。

不过那群半大孩子们却很高兴,一小背篓的石头只有十斤左右,八岁的孩子,一个人也能背得起,不算压力太大。

半个时辰来回一次,一天竟然也能挣到十几二十文。

尤其是汤承武,简直是找到了超级对口工作似的,一次可以搬着三十斤飞跑,一天下来就他挣得最多,能有四五十文。

就靠这些孩子们,营地边上的小石头都堆了满满一大堆,后面无论是铺路还是做垫石,都用得上。

所以四处巡逻的两位老族长,不仅没有心疼孩子们,反而一个劲儿鼓励他们好好干。

现在让孩子干活,可是再正常不过的,只要注意别劳动量太大影响生长发育就成。

至于为什么他们制作的铅笔,被交给了汤显通去交给徐管事,那是因为汤显通如今也在南城做了管事,帮着徐家管着建筑工地上的一些事情。

原来上次那个衙役,果然帮他传了话给小徐县令。

小徐县令听了他的基本信息,听说是正经进士出身,在大梁还做过五品的别驾,很是感兴趣,当即就召了他来见。

两人虽然年纪差了不少,小徐县令才二十出头,而汤显通已经将近四十岁,但聊起来竟然还颇为投缘。

实在是都是读书人,无论大梁还是南吴,这读的都是一样的书,说起来就颇为有共同话题。

只是到后来安排汤显通的位置时,小徐县令不由得犯了难。

这县衙里,和汤显通打听的一样,县丞等八品有官职的,基本上都是徐家的人,且都是知根知底,跟了徐家挺久的一些“老人”。

实在是金陵城建是徐氏一族的大事,只有交给自己人才能放心。

哪怕是小徐县令,也不好随便安排了刚认识不久的人进来。

一时就建议汤显州去扬州。

“你去扬州的话,我可以给你信物,你直接去找我大哥,那边需要人,位置也多,在那边历练几年。”小徐县令不禁提议道。

汤显通不禁眼睛一亮,去扬州啊,那里可是都城啊,那岂不是相当于去京里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