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第 72 章 二合一(徐府、小王氏)……(1/2)
第72章 第 72 章 二合一(徐府、小王氏)……
(一)徐府//
扬州港位于长江镇澄河段北岸, 地处长江、淮河和古黄河的冲积平原,干支航道连接长江、淮河及微山湖、洪泽湖,被誉为“苏北大门”。
从隋唐时期开始, 因隋炀帝开凿的大运河使得扬州城地位日益重要, 这个港口也日益繁华。
现如今扬州作为南吴的都城,港口自然更是热闹。
往常这里,都是船只穿梭不息, 商贾云集,货物丰富, 人流如织。
可是下了船的,大家才发现竟然冷冷清清、空无一人,穿梭的船只也没有看到一条。
显然都是受这场瘟疫的影响, 热闹的港口冻结住了。
而这时,远处快步跑来一个老头。
“成伯,你怎么来了?”打头的徐知诰看清楚来人, 惊讶地问道。
“老爷猜到你们这几日就会回来, 所以派了我日日在这里守着,便于接您回家。”成伯客气地说道。
他身后跟着的是一辆马车, 显然是来接人的。
徐知诰不由得一阵感动,没想到父亲大人,竟然派了成伯日日来等着接自己。
成伯可是府里的老人了, 很多年前就跟着徐温, 这接待属实不低了。
同时心里又暗暗吃惊,只觉得父亲大人果然深不可测,竟然连自己必然会回来都能猜到,还是那般笃定。
暂时顾不得多想,只交代了曹先生其余人的处理, 自己带着几个贴身护卫就赶紧上了马车向城内赶去。
至于其余的私兵,都要送到徐家在城外的一个庄子上去,那处离城里不远,方便后续随时调动。
而陶秋菊四人,则是随后跟着曹先生几人再去进城。
这边,徐知诰上了成伯的马车,快速往城内赶去。
路上他着急地问道,“成伯,父亲大人如何了?”
成伯不禁深深叹了口气,“唉,毕竟是上了年纪,这病了一场,竟然精力大不如前了,躺在床上不能多动弹,太医只嘱咐还得好生休养一阵,不然恐怕命不长已。”
徐知诰一惊,没想到竟然这般严重,毕竟徐温向来是很硬朗的。
徐温现年五十九岁,他一直注重保养,身体非常健壮,上次徐知诰离开的时候,还看他精神矍铄。
况且他很早就跟随杨行密起兵,当年可是被誉为徐温是杨行密“三十六英雄”之一,非常擅长射箭和马术,曾率领士兵多次参加战斗,并取得了很多胜利,年轻时就以勇力闻名,可见身体是勇武的。
怎么一下子虚弱成这样,徐知诰不由得忧心忡忡起来。
“现在好了,您回来了,老爷就能安心休养了,不然总放不下府内府外的事情,思虑过多总是恢复不过来。”成伯说道。
徐知诰抿嘴点点头,另外又问起疫情的事情。
“唉!人人自危,城内每日都有人死去,却没有人出头主持大局,据说城外的坑里都快放不下了!不知道这次什么时候能过去,主要是下城区那边,成百上千的人感染,根本无法清除。”成伯叹气道。
“府内倒是还好,封了府,不让人进出,之前有感染的几个,早早就送去城外隔离了。”
“我们那一条街都还好,只少数有几家大人,有公子小姐感染的,比较着急,不过到底是送去庄子上隔离了。”他补充道。
徐知诰点点头,这情况和他了解得差不多。
成伯这才注意到他的打扮,不由得奇怪道,“诰公子,您怎么穿成这样?”
只见他穿得特别严实,手上都还带着牛皮手套,头上带着帽子,只差不多两个眼睛露在外面,俨然一副寒冬的打扮,而现在天气已经明显热了起来。
“我听了高人说,这疫情是由蚊虫叮咬传播的,所以穿多点防着点蚊虫。”徐知诰解释道。
这自然是他们这几天在船上商量出来的主意,不止是他,船上下来的其余人也都是尽量裹得紧实,尽量少有皮肤露在外面。
成伯听了这话,不由得一惊,可真的是第一次听这个说法,竟然是蚊虫叮咬传播。
不过知道徐知诰不是信口开河之人,一时就感叹道,“没想到竟然是这样传播的,那城外的尸体可要千万赶紧填埋或者烧掉啊,不然天气越来越热,岂不是蚊虫越发滋生。”
徐知诰沉重地点点头,“是的啊,我回去和父亲大人禀告一声,然后便去找了其他几位大人,一起去看如何尽快处理吧。”
成伯点点头,这种事情他不便再多说,就催促了马车夫赶紧往城内赶去。
子城的城门已经关了,不让人进出,但自然不会拦着徐家的马车。
只是“哒哒哒”的马蹄声显得有些突兀,因为四周实在是太安静了。
只见城内和港口处一样,往常热闹的城区,空无一人,热闹的商铺,全部都紧闭房门,显然受到这场瘟疫非常大的影响。
等马车跑到了城区中间徐宅处,一行人快速走了侧门进去。
徐府,诺大的七进七出的大宅子,徐知诰在其中有自己家的院子。
但他没有去自己家的院子,而t是快速往主院去见徐温。
此时徐温的床前只有李氏和一些下人,亲生的五个孩子都不在身边。
其中五子徐知证和六子徐知谔是李氏亲生的,年纪尚小,不出现在这里还算情有可原。
而次子徐知询、三子徐知海,四子徐知谏,三人都已经过了十五岁了,却没有露面,不禁让人心寒。
尤其次子徐知询,二十多岁的人了,无论是做事还是做人都不太行,让徐温不由得一次次失望。
本以为长子去世后,他能顶起来,却没想到是这么个不中用的。
徐温想到他的志大才疏、贪生怕死,还心中对长幼都没有仁爱之心,把徐家交给他,实在是齐心不下。
他虽然是地位超然,但也是个正常人,总是会想着自己离开之后的一些事情。
尤其是随着这次重病,不禁忧虑起来徐家的未来。
他早年忙着跟着杨行密四处奔波打天下,没有顾得上亲自教导几个儿子,但心里对他们都是珍爱的。
爱之深则计之远,总想为了他们安排得最长远。
可是,把徐家交给他们,真的是长远的吗?他忍不住忧虑。
加上现如今朝廷内外的局势,格外紧张,让他进一步心力交瘁,一道接着一道命令从他住的院子不断传出,压根儿没法儿安心养病。
这厢,见了养子徐知诰回来,他不由得一阵高兴。
高兴之余,还松了一口气,可见内心深处对这个养子的倚重。
挥退了众人,父子二人关着门,紧急拉齐信息并商议了起来。
徐温的下属们,见到诰公子回来,同样也都松了一口气,最近徐公卧床不起,他们行事颇为不顺,总算是回来个领头人了。
就连小一些的四个弟弟,听说诰大哥回来,都是一阵高兴,他们和徐知诰关系都很亲近。
只一个严可求,心里很不舒服。
严可求,可以算是徐温的头号心腹了,知名门客,曾多次为徐温解决困境,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当初徐温能够击败老对手张颢,主要是靠严可求从中设计谋划的。
并且他还帮助徐家平定了广陵内乱,控制住了南吴王杨隆演。
可是,严可求和徐知诰关系却向来不和。
严可求没少劝徐温,以亲生次子徐知询取代徐知诰。
曾经向徐温提出:“徐知诰不是您亲儿子,却很得人心,不如及早除掉,免生祸患。”只是徐温并未听从这一建议。
但是徐知诰和严可求二人关系不和睦已经是公然所知了,徐温为此也有些头痛,暂时却顾不上解决。
这时,随着徐知诰进去徐温房里,退出来的严可求,则是赶紧去隔壁院子里找二公子徐知询。
“我亲爹,我干嘛去献殷勤,多的是伺候的人,又不是差我一个。”徐知询听完严可求的来意,理所当然地道。
此时的他,正在屋子里喝着小酒,好不惬意,要不是怕动静太大惹来亲爹的斥责,他还想叫了几个婢女过来伺候呢。
“也就是姓李的那个野杂种,才需要做床前孝子去表现,假模假样的,看得人心烦。”他口气不屑地说道。
而这个姓李的野杂种,自然就是指徐知诰,他原姓李,后来被徐温收养后才改姓了徐。
他一直不被徐知询所喜欢和尊重,私底下都是称呼人为野杂种,可见其态度。
严可求见他这态度,不禁皱眉,苦口婆心地劝说道,“就是亲爹,也需要表现啊,不然徐公怎么知道您的孝心呢!孝顺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心意啊!”
这话说得真的是掏心掏肺了,实在是他属意于徐知询,希望徐知询能顶替他大哥立起来,后面接掌整个徐家的资源。
所以没少亲自过来指导徐知询如何行事,可是却反而引得徐知询反感,只觉得他闲事管得宽,唠叨让人心烦。
要不是看他是亲爹的头号谋士,在府内府外地位都挺高,早把他赶出去了。
此时徐知询听了他的劝说,只撇撇嘴说道,“我才不做那样的事呢,要去你自己去呗!”
严可求一阵气结,只觉得烂泥扶不上墙。
可是他又不得不劝,因为他是希望能徐知询上位的,他有他的谋划。
一时,原本安静的整个徐府,因为徐知诰的回来,多了很多动静。
-
(二)小王氏//
而另一边,陶秋菊几人也跟着曹先生随后进了城。
透过马车的窗户,只见这扬州城的城墙高大,走进去后街道宽阔,房屋整齐,绿树成荫,果然东南第一大都会,享有“雄富冠天下”之称。
见陶大夫几人难掩新奇神色,曹先生一路耐心地做着介绍。
在他看来,这汤家几人虽然现在地位不显,但是有本事在身,更别说还是医术这种救命的本领,所以他乐于提前交个好,一路上友好得不行。
此时,陶秋菊几人就在认真听他介绍说整个扬州城,面积只略小于金陵城。
历史上的金陵城,一度要比扬州城繁华得多,人口也更为稠密。
但是现在,看着眼前这些齐整的房屋,破败的金陵城显然无法和它比。
一时,打从金陵城过来的陶秋菊几人,心里没有自卑与羡慕嫉妒,反而被激发起斗志,坚信金陵城有一天也能恢复如此街道宽阔、房屋齐整的恢宏模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