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仙侠修真 > 全家穿越古代种田逃荒忙 > 第89章 第 89 章 二合一(密谈、晚餐招待……

第89章 第 89 章 二合一(密谈、晚餐招待……(1/2)

目录

第89章 第 89 章 二合一(密谈、晚餐招待……

(一)密谈//

金陵县衙。

后厨的众人依旧在忙活, 一道道精心烹制的金陵特色菜不断出锅。

前厅则是分成了两拨,严可求带着几个下属去了左边的二堂,不知道去议论什么了。

而徐知诰则单独叫了陶秋菊, 去了右边的三堂。

打发了端茶倒水的下人, 关起门来,只两人相对而坐。

陶秋菊不禁打起精神来,实在是眼前的徐知诰, 经过一个多月战场的历练,整个人气势更加沉稳内敛了。

此时完全看不出来他在想什么, 颇有几分徐温的感觉了。

刚才在外面的实地走访,只是陶秋菊对近来工作成果的一个汇报,是对徐家的交待。

而现在, 她知道自己是作为徐知诰的心腹,要做沟通交流。

这两个身份很多时候是一体的,但一些时候又是需要分开的, 所以更加谨慎应对起来。

按照她和汤小米的推测, 此次得胜归来,这一世他上位应该会更快, 所以更是要抓紧抱紧大腿了。

两个人要聊天,这启动话题,自然不能让顶头上司来想。

陶秋菊这个做下属的, 自然地开场, 率先恭喜了徐知诰旗开得胜。

徐知诰不禁脸上露出了几分高兴,“还得多亏了陶大夫当初的吉言,此次九死一生,确实是命硬了!”

原来他一回来,就听了王氏说了当初陶秋菊关于“两人命硬不会有事”一说。

刚开始他还觉得“命硬”不是个好词, 可是来回说了几遍,不禁觉得形容贴切。

可不就是命硬嘛,一路走来能够抵抗各种挫折和苦难,由一个流浪儿走到如今地步,其中心酸只有他自己知道,全靠了命硬才能解释。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诰公子您未来前途必然不可限量。”陶秋菊由衷地夸赞道。

徐知诰笑了笑说道,“那也得陶大夫这样人才的鼎力支持。”

两个狐貍对视,一切尽在不言中。

顺着聊了一会儿战场那边的情况,又说了金陵城建的更详细内容,双方初步拉齐了信息。

如今徐知诰拿陶秋菊当心腹,不经意就透露出一些对去润州任职的不满。

陶秋菊觑了他一眼,从他表情看不出来是真的不满,还是说这个话出来试探自己。

不是她多想,实在是和心眼子多的人打交道,脑子不由得需要多转几个弯。

她提起精神,斟酌着说道,“润州和扬州一江之隔,一旦有变,一夜之间就能赶到扬州,徐公可能是有这个考虑。”

徐知诰只略微点头,心里却不由得微讶,实在没想到陶大夫竟然连这样一层都能想到。

他现在手下不少心腹了,他们已经就徐温的安排商议了好几轮,有说忌惮打压的,有说考验的,却唯独没有说到这一层。

因为润州多山少地,向来贫瘠,人口也不多,远比不上富饶的扬州、宣州等地,向来是没什么人愿意去的。

还是徐知诰结合自己对徐温的了解,多少猜测到了一点,因为徐知询在扬州辅政,要是再有什么动乱,自己这边确实可以第一时间赶过去,说到底还是在利用他拱卫徐家。

不得不说陶秋菊比他手下的所有谋士都还要聪慧,更会揣度人心和办事,属实全才。

陶秋菊除了有汤小米这个外挂之外,她自己分析也能分析出来,那便是对于徐温那样的人,肯定是要从徐家利益最大化来考虑。

他做任何事情,都是基于这一个准则,自然就不存在所谓的针对徐知诰个人的打压或者忌惮等想法了。

只可惜陶大夫只有一个,金陵这边需要她把住,不然徐知诰真的想把人带去润州。

“你们族还有没有聪明能干的,送几个过来,我带着去上任。”徐知诰说道。

陶秋菊不禁眼睛一亮,这是给汤氏族人出头机会呀,自然要赶紧答应下来。

只是具体出了谁,她还需要回去和两位族长商量一下,肯定是要选了心性和能力都最好的。

之前跟着去了常州战场的汤显通和汤显甲,都运气好全须全尾回来了,现在都跟在徐知诰身边得到了重用。

一方面是看在陶秋菊和整个汤氏的面子上,另一方面还是这两人确实表现不错。

其中汤显甲武力了得,第一次战败慌忙逃窜过程中,他眼疾手快,甚至还救过徐知诰一命。

现如今已经被徐知诰纳入了亲卫之中,只要继续忠心耿耿跟着徐知诰干,未来前途不可限量。

而汤显通在钱粮官队伍中,表现也很不错,毕竟是做过一州别驾的,无论是办事能力,还是人情世故都很出挑,快速凸显出来。

在粮草调度过程中,立了几次小功劳。

徐知诰就顺势把他提拔了起来,最高管了上千人的粮草没有出任何岔子。

所以这次就准备带了他去润州,给他一个县令一职。

汤显通虽然之前虽然做到从五品,比七品县令级别要高得多,但是一直都是副职,从来没有做过真正的“一把手”。

虽然那个县很贫瘠,但对他而言仍然是机会难得,算是得偿所愿了。

相信凭借着他的能力,把一县治理好,今后越走越高是可以预期的。

而现在徐知诰竟然又给了汤家几个名额,足见他对陶秋菊和汤家的看重。

陶秋菊自然一番感激和表忠心,话说得很漂亮,核心意思就是说自己一族都会永远坚定追随,听得徐知诰很满意。

“你别的先不用管,只管尽心尽力把金陵修好,这是父亲大人最大的愿望,我做儿子的自然以这个为重了。”徐知诰交待道。

这里将是徐家的大本营,因此无论是徐温还是徐知诰都看重的。

陶秋菊听了这话,自然郑重点头应下。

“那你继续说说,我去了润州那边应该怎么做?”徐知诰问道。

他心里有一些想法,但也想听听陶秋菊的看法。

陶秋菊自是不怕问,“自然还是一如既往地尊奉杨氏,尊敬其他将领。在地方上则是放宽刑法,推广恩信,建延宾厅礼待四方人士,任用吴地有声望能力的士人,周济民间无力操办婚丧之事之人,减轻赋税,兴修水利,发展民生经济。”她一气儿说道。

徐知诰听得频频点头,竟然和他所思所想差不多,“好好好,看来陶大夫确实是诰的知己啊!”他不禁感叹道。

陶秋菊倒是表现得宠辱不惊,实在是徐知诰的想法对她而言不难猜,更别说她确实是赞同这样的做法了。

任何时代,都可以说既是最糟糕的时代,也是最美好的时代。

这个话,对于五代十国时期,勉强也适用。

从消极的方面来看,这个时期政权变换频繁,战乱不止,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生活困苦,出现了大规模流民事件,甚至出现了食人等悲剧。

但从积极方面来看,这个时期的军事技术和战略思想得到大发展,《孙子兵法》和《t武经七书》等著名兵书,正是在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应用。

从这个意义上看,五代十国可以被看作是“武道”在中国历史的最后绽放。

这个时期,军人政治发展到巅峰。军人的地位普遍高于文官,军人不仅掌握着国家的军事力量,还积极参与政治事务。

简单说,现如今是一个武力称雄的时代,天子兵强马壮者唯之,强调实力就是一切。

这是为什么徐知诰要冒着风险去领兵出征,实在是军功才是当今的立足基础。

但是在陶秋菊看来,现在虽然是乱世,讲究军功立足,现在民心同样可用。

她是认真研究过党史的,深知追随的人越多、执政的可能性越大,这是党的先进经验。

更别说徐知诰后面,能够顺利接手徐温的势力,更能够不费一兵一卒篡位,实现改朝换代,都靠着他多年经营的孝谨顺从、一心为民的形象。

“其实还有一件事,您可以纳入考虑下。”陶秋菊说道。

“哦?陶大夫直说无妨。”徐知诰问道。

“那便是严可求,您可以争取了他。”陶秋菊建议道。

徐知诰却忍不住皱眉,“实在是这个严可求,处处和我作对,偏偏又在父亲大人那里颇为说得上话,更别说他在徐派的地位颇高,靠的是实实在在的功绩。”

“这样您更该争取了他过来,只是需得私底下运作,让徐公不能察觉,这样他才会对您更放心。”陶秋菊说道。

徐知诰略为一思索,就知道此话何意。

确实是,徐温身边的几个重要谋士,都和徐知诰不对付。

徐温虽然一直压制他们,但是却一直没有把他们挪走,实在是他们和徐知诰有间隙,让他更放心。

徐知诰不禁陷入了沉思。

陶秋菊看着眼前的中年男子,只察觉到他明显在成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