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第 152 章 一更(1/2)
第152章 第 152 章 一更
开春后, 北边的局势变得更加混乱。
大晋的兵马再次挺进洛阳,而大梁这边的士兵们仍然在殊死抵抗。
梁帝朱友贞彻底感到焦虑不安,他无论如何都不希望成为亡国之君。
因为一旦亡国, 其他人或许还有活路, 但他自己连同他全族却无法存活下去。
毕竟几代人战斗之下,两国皇室已经结下了血海深仇。
于是他头脑猛地清醒起来,再次派出王老将军重新出马, 全力以赴地抵抗着大梁的入侵。
王老将军则是完全是凭着一腔热血,不愿意看到异族践踏中原大地, 率兵做着殊死抵抗。
他深知,如果大梁沦陷,将会给整个中原地区带来无尽的痛苦和灾难。
因此, 随着春天的到来,两军在战场上再次展开了激烈的厮杀。
而一旦战争机器启动,无数的人命和资源都被卷入其中, 无法自拔。
随着战鼓的激荡声, 士兵们纷纷奔赴前线。
他们身披铠甲,手持利剑, 准备迎接一场又一场的生死之战。
每一次冲锋,都有无数躯体倒下去。
然而,战争并不仅仅是士兵之间的厮杀, 它还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消耗。
无数的资源被投入到战争中, 无论是粮食t、武器还是军需物资,都成为了战争的燃料。
农田被毁坏,村庄被烧毁,城市被摧毁,百姓们的生活陷入了愈发的混乱和苦难之中。
许多家庭被迫分离, 亲人被迫离散,无数人失去了亲人和家园,陷入了更加绝望和无助的境地。
在这种历史大势之下,个人的情愫往往显得微不足道。
仿佛是一粒尘埃在风中的飘荡,甚至显得有些肤浅。
所以对于情绪低落的徐知填,陶秋菊暂时没有时间关注他的情感波动。
她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北边的局势和向南开拓新市场上。
北方的局势对她来说至关重要,因为金陵的许多出产都是被北方市场所消化。
过去尽管战乱频繁发生,但北方的购买力依然强大。
正是由于北方地区的巨大需求,金陵的工坊才得以持续运营,并且不断扩大规模。
但是到现如今,北方形势越发复杂,各种势力交织其中。
哪怕有徐知诰在北边边境上帮忙把控局势,要与北边贸易还是面临着非常多的不确定性。
尤其开春后交通愈发不稳定,去北边的商船越来越少,使得金陵的出产面临着运输和销售的难题。
其中很明显的一点就是,运输途中被抢劫的风险就越来越大,毕竟那边的社会秩序已经越发失控。
因此陶秋菊不得不叫停很多商船,她不想继续再让县衙商队拿人命去冒险。
于是,她只得将目光转向了南方。
中国南方地区的经济,在宋代及以后才开始迅速发展。
随着宋朝的建立,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政策,才推动了南方地区的经济逐渐崛起,中国经济重心才逐渐南移。
南方地区的港口城市如广州、泉州等,也是宋之后才逐渐成为了国际贸易的重要枢纽。
所以在当下的社会观念中,人们常常将南方视为一个遥远而落后的地方。
像南吴更南方的吴越国、闽国、南汉等国,在中原人的印象中都是蛮夷之地。
所以听说她要打通与南方各国的贸易往来,县衙众人无不觉得难以置信。
“那边就王室有点钱,其余都是泥腿子,哪里买得起我们的水泥、药丸、铅笔、方便面等物。”
“就是啊,一个村一个村都不相见,只几个大点的城市勉强有点生意,大老远为那么点销量何苦来哉。”
一时不少县官和之前跑商的衙役们就出言说了起来,言语里全是对更南方的看不太上,只觉得那边还是蛮夷之地,哪里有什么生意可做。
不过倒是有人见识多一点,当即就说出了不同的看法。
“我倒觉得陶总考虑得对,这北方战乱不知道啥时候能结束,看上去还愈演愈烈,会不会烧到我们这里来还真不好说,我们可得早做打算。”
“是的啊,全城的百姓,可一多半靠着各种工坊过活的,这要是工坊产出销不出去,这么多人可就没饭吃了,可不能把希望寄托在扬州那几个地方,那边能吃下多少,大头还是靠着北方。”
“老话说东边不亮西边亮,我们还是得找新路子。至于说闽国、南汉那些地方,可不能小瞧,我们之前一多半粮食可都是从那边买的。”
“是的啊,那边气候好,据说一年还能产两季稻,要是遇上风调雨顺,可实在是不缺粮食的,大不了让人用粮食和我们换各种金陵出产。”
这些话里,就都透露出赞许,认为确实要去看向更南方。
不过大家都只是一些小官,大部分时间都在内地,对于南吴之外,北边还了解得多一些,更南边则是了解不多的,说出来的话都很朴素。
朴素中却又带着有一些道理,证明都还是在动脑子思考的。
“就是陶总,哪里用得着你亲自跑一趟,我们几个去就行了,我们的货那么好,只要能过去肯定不愁卖的。”
陶秋菊却深知,南方的潜力远远超出了大家的想象。
毕竟后世的东南沿海,可是闻名的经济发达地区,只是现在还没发展起来。
她决定亲自去南方一趟,看能不能把商路打通,毕竟各大工坊里的库存已经要越来越多了。
未来金陵要发展成为举世闻名的工业大都市的话,这销售就不得不提前开始布局。
另外,除了销售金陵的出产,她还想去南边找一些好东西。
比如甘蔗,她希望能够发掘并利用南方丰富的甘蔗资源,进而推动蔗糖产业的发展。
南方广西一带,独特气候和土壤条件为甘蔗的生长提供了理想的环境。
因此,她计划与当地的农民合作,建立稳定的甘蔗供应渠道。
现在白糖可是紧俏物资,只要能攻克这一块的压榨提炼难题,那无疑就是掌握了和粮食同样重要的一大利器。
而刚好她之前在实验室的时候,对白糖的压榨提炼有所了解,只要找到合适的产地就可以去尝试了。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棉花。
无论是她还是汤小米,都太想念现代的棉制品了。
特别是刚刚经历了一个严寒的冬天,没有棉花的日子真是难以忍受。
她们只能将麻布一层又一层地缝合在一起,试图寻找一丝温暖。
然而,无论她们缝制了多少层,总感觉还是无法与棉花相比,无法达到那种温暖的效果。
在现代社会,棉花被广泛应用于制作各种棉制品,如棉被、棉衣、棉裤等。
棉花具有轻盈、柔软、保暖等特点,因此成为了人们冬季保暖的首选材料。
相比之下,麻布虽然也有一定的保暖性,但是与棉花相比还是相差甚远。
这是因为麻布的质地较为粗糙,无法像棉花那样紧密地贴合身体,因此无法有效地阻挡寒风的侵袭。
此外,麻布的透气性较差,容易让人感到闷热。
相比之下,棉花具有良好的透气性,能够有效地调节体温,使人感到舒适。
因此,即使她和汤小米将麻布缝制得再厚,也无法像棉被那样给人温暖舒适的感觉。
在过去几个没有棉花的冬天里,她深刻地体会到了棉花的重要性。
之前是忙得没时间想,而现在则开始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希望能够找到一种替代品来满足他们对温暖的渴望。
鸭毛是一个选项,但是毕竟量少。
再有羊毛,产量在大晋以北,要横穿两个战乱国家,实在是难以得到。
不比牲畜,费劲得到一批后能够使用很久,羊毛则是需要有稳定供应的商道才够用。
因此无论是鸭毛还是羊毛,都无法完全替代棉花。
而根据汤小米的历史知识回忆,南北朝时期,棉花已经传入中国,但主要在边疆地区种植,并未在内地广泛传播。
到了宋末元初,棉花开始大量传入中国内地,尤其是在关陕闽广等地区,棉花的种植开始获得利益。
而棉花的真正普及,是在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推动棉花的种植,采取了强制措施,要求农民种植棉花。这一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棉花的广泛种植和棉纺织业的发展。
历史上,棉花的传播主要通过南北两条路径进入中原,其中北路就是北边的丝绸之路。
而南路最早是从印度传入的亚洲棉,经过东南亚最终到达海南岛和两广地区。
显然现在的政治环境,无法去关陕一带去寻找棉花,陶秋菊便打着去闽广地区找棉花的主意。
两广和海南地区的气候温暖湿润,非常适合棉花的种植。
一旦这些地区的棉花种植技术得到发展,就能为当地乃至周边地区提供大量的棉纺织品,从而改善民众的衣着条件。
要是在两广没找到的话,哪怕找去海南陶秋菊也要是去的。
实在是棉花这玩意儿太重要了,自古以来,衣食住行就是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而衣作为其中之一,更是排在了首位。
棉花作为纺织品的主要原材料,对于满足人们的穿衣需求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如果能够从广东或海南等地引进足够的棉花,可以大大缓解金陵百姓的寒冬之苦。
另外南方还有各种各样的茶叶,茶树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南方的山地丘陵地带非常适合茶叶的种植。
虽然现在茶叶贸易相对已经比较成熟,但是仍有很多后世耳熟能详的品种还没有出现过,陶秋菊也想着去找找看碰碰运气。
尤其是茶叶不仅在国内市场上受到欢迎,还远销海外,成为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之一。
这要是去南边,有能力和运气能够搞搞海外贸易的话,那就更是不愧此生了。
就t是想着这些,陶秋菊才决定无论如何都要亲自走一趟。
哪怕发动了商队都一起去寻找,她自己必须亲自出面不可,这样才能解释得通很多东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