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国朝当与士大夫共天下!(2/2)
韩国公李善长,开国六公之首,淮西勋贵的老大,其地位更甚至高过武神徐达,只是后来因和朱元璋的政治方向不和,李善长渐渐退出朝堂,养老致仕。
然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爆发,朝廷官员牵连者众,而当时尚未改制的御史台中丞也因此空缺。
朱元璋还是相信这个老伙计,便命韩国公李善长暂任此职,代管御史台,在那期间,李善长提拔了不少言官,栽培了不少心腹,其中就有李原名。
韩国公府后门,一身常服的李原名在管家的引导下,来到了后院,只见李善长手拿着鱼食,正在喂鱼。
李原名当即向着李善长行了个礼道:“弟子拜见恩相!”
“资善来了,近来身体可好?”李善长也不转头,而是再次向池塘里撒了一把鱼食,直接问道。
“劳烦恩相关心,弟子身体都好,倒是恩相,要注意保重身体呀!”
“恩!”李善长点了点头,然后将鱼食交给管家,接着转身对着李原名道:“资善此次前来所为何事?”
“前些日子,北方雪灾,陛下派遣燕王前往北方赈灾,可是燕王却……”随即,李原名将朱棣的所作所为都一一说了出来。
“哼!士大夫才是国朝基石,陛下还是这般,宁愿与那些泥腿子百姓共天下,舍士大夫的利益,去救助百姓,他真是想得出来!”听完,李善长顿时冷哼一声,这就是他与朱元璋政见的最大分歧。
朱元璋想着与平民百姓共天下,而李善长则想的是与士大夫共天下。
“恩相,那如今该怎么办?”
“其余几位都御史怎么说?”李善长捋着胡须询问道。
“如今除了几个刚进门的年轻御史外,其余人都群情激愤,几位都御史同样如此,他们都打算明日上奏弹劾燕王,替灾区百姓讨个公道!”
灾区百姓也分几种,李原名口中的“百姓”,显然没包括那些受灾的平民。
“既是大家已有公议,那你便跟着一起上奏弹劾吧!”李善长轻笑道:“也好叫陛下头疼一回,叫他知晓,他的那套是行不通的,这个天下还是要与士大夫共治!”
“恩相所言极是!”李原名点了点头,显然,他也赞同李善长的话。
待李原名离开后,李善长立刻让管家叫来了弟弟李存义。
北方雪灾原是死局,朝廷拿不出粮食,只能眼睁睁看着灾民受冻挨饿,现今倒好,只一招“乞讨之术”,便能筹得大笔粮食,解决灾民难题。
虽说这件事也惹出不少风议,更被都察院评价为“招致民怨四起”,可在李善长看来,这招法实在高明。
李善长跟朱元璋相处多年,他承认朱天子在军事政治上确有过人之处,可真论起治国安邦、济民经世来,远没有这般能耐。
联想起之前朱元璋先是堵住了免税田的漏洞,又莫名弄出个分科取士,再到这次的赈灾计策,听说他最近还在遴选官员,要组建什么内阁,李善长很是怀疑朱元璋背后有个高人在给他出主意。
“兄长,你找我?”过了一会儿,李存义到来了,望着李善长说道。
“秉忠,你去打探一下,陛下最近与何人走得最近?”李善长慢慢说道。
“兄长,你是怀疑最近陛下的所作所为,都有人在背后指点?”
“不错!以我对陛下的了解,他是绝对想不出这些妙计的。”李善长点了点头。
“兄长,我怕你是想多了吧!之前陛下身边还有一个刘伯温,如今刘伯温早已作古,他身边还能有谁?”李存义却不以为然道。
“天下能人异士那么多,说不定会有比刘伯温更聪明的人呢!”
“若真有这种能人,朝廷内怎么可能没传出一点消息呢!”说道这里,李存义顿时神秘兮兮的道:“我倒是觉得,陛下的背后可能不是人!”
“不是人,难不成是鬼不成?”李善长一脸无语的说道。
“不是,兄长!”李存义连忙解释道:“我听说刘伯温临死前曾留下一本奇书,很可能这些计谋都是那书上所言,不是说刘伯温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嘛!说不定他早已经预料到这些事了,写下了对策,留给了陛下。”
“哼!若刘伯温真的如此神通广大,他怎么会预料不到自己的死,而且刘伯温死了多久了,若是陛下真有此奇书,怎么不早点拿出来,我让你多看点书,少跟那些道士和尚来往,整日神神叨叨的!”
“也许这本书陛下最近才得到呢!”李存义却是嘀嘀咕咕道。
“那又如何,就算真的有这本书,刘伯温生前都斗不过咱,咱还怕他死后留下的一本书吗?你赶紧给我滚,把我交代你的事,去查个清楚!”李善长气急败坏的叫道。
“行吧!”见李善长这样,李存义只好放弃继续劝说,赶紧转身离开。
“哎!造孽呀!”见到李存义的背影,李善长不由得叹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