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僧录司新政(1/2)
姚广孝唆使朱棣起兵靖难,不知道死了多少大明士兵百姓,而之前他主动提出僧道问题,现在又说出解决方案,莫不是想要借机入仕,谋取官职地位,如此心机,绝不能留。
姚广孝思忖片刻,说道:“陛下,贫僧认为,我大明虽然有僧录司专门来管理僧人之事,然而僧录司对僧人事务的管理却比较松懈,当下各地寺庙道观繁杂,而僧人的势力过大,虽有陛下三令五申,但没有制度化的手段管控,终究持续不下去,效果也不好。”
洪武元年,朱元璋设立善世院,专管僧人之事,然则到了洪武四年,就取消了善世院,洪武五年,改为僧度牒,后又于洪武十五年,始置僧录司。
当然,有僧录司管理佛教之事,自然,也有相应的道录司来掌管道教事务。
僧录司为中央、地方两级,中央为僧录司总衙门,地方再设立僧纲司,而金陵的僧录司,负责管理全国的僧籍、度牒发放、寺院审批以及僧官的任命,地方的僧纲司,则负责地方的寺院监管、僧人考试,以及僧人之间的纠纷处理。
“贫僧认为,僧录司当前的革新,应该对度牒考核、寺院审批,以及僧人考试入手做革新。”
僧录司当前虽然也有度牒与考核制度,但不过是流于表面罢了,若是用当前的考核制度与度牒制度来监管,等于人人都可以出家,出家了考试就没有不过的。
闻言,朱元璋思索片刻,道:“度牒发放你准备以何为标准?僧人考试又以何为标准?若是不能通过考试,怎样处理?”
朱元璋一眼就瞧出姚广孝这套制度里面的关键,度牒制度乃是收紧成为僧人的门槛,相对应地,考试便是将僧人清除的一个手段。
“陛下,想要获得度牒,僧人需通过考试,如《金刚经》、《心经》等,获取官方度牒才可为僧人,无度牒是非法僧人,需还俗,至于僧人的考试,自然要从品行与佛法两个方面考量,那些‘不通佛门经典’,以及‘品行不端’的僧人,便要强制还俗,而新建寺院需要经过僧录司核准,严禁私建寺院,防止寺院大规模的扩张。”
有了严格的度牒制度,便可清理寺庙之中的“假僧人”,将他们从佛家之中剥离出来,重新成为大明的百姓,增加大明的税基。
朱元璋微微颔首,很是满意,对姚广孝的杀意淡去了不少,他迈开脚步继续往前走,轻声说道:“咱早年间出家为僧人,在皇觉寺待了两年,咱对佛教有感情,佛家也并非不好,它劝人向善,这是好事儿,不过,咱又不得不防止佛教大肆扩张。
僧田避税,大量的青壮去寺庙里当和尚,国家没有税收,没有人承担徭役,大明怎么办?道衍,你既然能想到这些,也是个有本事的人,你就留在金陵,当僧录司的主官,如何?”
姚广孝闻言很是惶恐,忙说道:“陛下,贫僧不过是一云游僧人,从未有理政的经验,岂能担任高官厚禄?请陛下另选贤能吧,如果陛下需要,贫僧可以留在金陵一段时间,为陛下将僧录司的制度完善一二再离开。”
朱元璋好像没有听到姚广孝拒绝的话似的,直接面无表情的说道:“道衍,你是有本事的人,云游四方太屈才了,从今日起你就是僧录司的主官!”
“贫僧……”姚广孝想要拒绝,但他看到朱元璋那面无表情的面容时,不由得打了一个冷颤,连忙说道:“微臣领命!”
“如此甚好!一个月内,咱要看到僧录司焕然一新。”朱元璋笑了笑,姚广孝的预感并没有错,朱元璋是不可能放任如此危险人物在外的,不为自己所用,那就只能杀了。
姚广孝本想给朱棣留下好印象,在朱棣身边待着,没想到阴差阳错成了僧录司主官,没办法,只能认命先帮朱元璋把僧录司之事办好吧!
朱元璋将一个云游僧人选为僧录司主官,并革新僧录司制度的消息不胫而走,在金陵城的佛教徒之中,引起了不小的波澜。
而随着僧录司革新的内容不断传出来,不仅是金陵城的僧人坐不住了,整个大明的僧人都坐不住了,毕竟依照僧录司的新制度,以后僧人们再想过曾经的好日子,恐怕是不可能了。
苏州城,纪纲收到消息来王府面见朱棣的时候,朱棣正与李景隆商讨彻查各寺庙寺田的事宜。
“殿下,金陵有消息了!”
“说。”朱棣闻言挥挥手。
纪纲高声道:“陛下已经任命道衍大师为僧录司的主官,管理天下佛教事务,如今金陵的僧录司已经重新组建得差不多了,道衍大师还送了一份誊抄的文书,上面有相关的僧录司新制度。”
纪纲将文书呈递上来,朱棣与李景隆浏览了一遍,李景隆不禁仰面而笑:“殿下,没想到这道衍和尚还真有本事,这些新制度能施行下去,各地的寺庙僧人,可是要过苦日子喽。”
朱棣笑了笑,说道:“没那么简单,道衍大师的制度虽然好,但天下的僧人岂会轻易就范,而且与僧录司一起改革的还有道录司,龙虎山、三清山等地,那些道长们能什么都不做?”
李景隆闻言不以为然,道:“他们不满意那又能如何?陛下要推行的国政,谁能拦得住?”
朱棣将文书放下,道:“父皇可以不顾百官,可父皇能不顾天下民意么?有些人自己不敢露头,只会煽动民意为己所用,所以咱们得做好准备,为金陵送去一场东风,助助力。”
李景隆眨了眨眼,好奇地问道:“殿下要如何为金陵送东风?咱们还能影响到金陵不成?”
朱棣露出胸有成竹的笑容:“我们掌控着证据,只要将证据呈现到金陵,自然能堵住一票人的嘴,九江,你我在苏州府布局那么久,今日,这大网终于可以收网了!”
李景隆与纪纲闻言,都是面露喜色,纪纲握紧了拳头,道:“殿下,您就放心吧,保管那群道貌岸然的家伙一个都跑不掉。”
当日,锦衣卫在苏州府内再度掀起波澜。
报恩寺僧人戒嗔、主持了尘,以及寒山寺、灵岩山寺、虎丘云岩寺、西园寺等寺院,皆有人被捕,锦衣卫趁夜动手,让这些寺庙根本连反应的时间都没有。
短短三日,锦衣卫在苏州府连续出手,共将十二座寺院的管事人与主持缉捕,在苏州府内闹起了万丈波澜。
寺庙的弟子、经常去寺庙的香客,还有苏州府当地的百姓都去燕王府请愿,他们愿意为这些寺庙的住持与僧人担保,僧人们绝对没有做任何不法之事。
就连苏州府的知府王利民、同知梁石等人,也来到燕王府,请朱棣不要这般“酷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