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万历五年考院试(1/2)
顾青不知道的是,他用那个表格记账法为徽州丝绢案对账,完成了复杂而又巨大数额的账目请对之后。
这新上任不久的户部尚书王国光就开始用表格对账法对太仓库进行了一次清查。
正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
王国光也是得了张居正的授意,第一把火,就烧在了大明的太仓库,也就是国库。
最后的清查结果就是这些年来,拆东墙、补西墙,太仓库只剩下四百五十万两白银。
这还是折合的。
真正的银钱储备很少,大部分都是通宝钱。
张居正是知晓国库已经快要空虚了。
但是,他没有想到会虚成这个样子。
“你确定未曾算错?”
张居正还是有一点不敢相信清查的最后,结果会是这样一个数字。
王国光回道:“首辅大人,下官是按照这表格对账法,绘制出来的表格,从嘉靖元年开始,到现在,确确实实就是这么一个数字。”
张居正沉默了。
国库一旦空虚,到时候连官吏们的俸禄都发不出来,他这位首辅大人的新政,必然会推行不下去。
那些个御史们必定会递上很多奏章,弹劾他张居正祸乱朝纲。
当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还幸亏有了这个表格对账法,让他知道这些年,国库的钱又是怎么没的。
可看到了这太仓库从嘉靖四十三年之后,支出和收入开始出现很明显的数目问题。
等到了隆庆三年,甚至是支出大于收入。
而隆庆三年又有什么大事儿,是能让太仓库支出那么多的钱财呢?
张居正回想了一下,发现也就只有一个吴淞江的水灾。
可区区一个水灾,就能够掏空太仓库?
越往后,这税收越少了,支出变大了,最后到了如今的万历四年,只剩下了四百五十万两银钱。
“首辅大人,这太仓库如今只剩下四百五十万两银钱,其原因还是在于税收少了,税收不上来,入不了库,故此,库银也就越来越少。”
要知道,这徽州丝绢案其实也就是赋税的问题。
五个县的人丁丝绢税,直接让歙县一县承担,还承担了那么多年。
可想而知。
徽州收上来的税,少了多少。
这还仅仅是一个州。
大明一共有一百九十三个州,一千一百三十八个县,一州之地少了三千两,一百九十个州,就能少五十万余人丁丝绢税。
这也仅仅是人丁丝绢税罢了。
还有其他的商税、盐税、杂税、田赋等,组成了大明的赋税。
丁税的效果都这么差。
更别提税额最大的商税、盐税了。
张居正只觉得头疼。
“收税、收税,朝廷给两京十三布政司布置的赋税之任务,这些个地方上的布政司使们却偷税漏税,甚至是还出现了徽州丝绢案这种糊涂事儿。”
“太仓库能不亏空吗?”
张居正深呼吸一口气,强迫自己看完了王国光送来的各项表格。
对完了账。
又沉默了一会儿。
“继续查!”
“到时候,便把这些个表格发给朝堂之上的诸公都一起看一看,也让他们明白,如今的大明到了什么地步!”
“不然,他们还能继续揣着明白装糊涂!”
张居正咬了咬牙,说出了这个决定。
原本,他了解徽州丝绢案之后,就已经心下有了一些疑惑。
既然能出现徽州丝绢案这样的糊涂事儿,那是不是代表着,这种事情,不仅仅是出现在徽州,便是这户部也有呢?
王国光却面色为难,轻声道:“这么查下去,怕是要牵连无数啊。”
大明现在不易大动干戈。
特别是作为首辅大人的张居正,有着严嵩在前,他若是做事太绝,必定会被那些御史弹劾,被朝中其他自诩为清流的官吏们弹劾。
张居正幽幽地叹了一口气,解释道:“汝观,查吧,查完了,我这心中也有个数。”
“若是不查,我心中没数,其他人更是没有忧患意识。”
“再这样下去,朝廷到时候怕是连俸禄也发不起,更别提,还有饷银,还要赈灾了。”
“从今往后,只能是一粒米当两粒来吃。”
王国光施礼道:“下官明白了。”
等到王国光走了之后,张居正又一次翻阅了一下太仓库的账目,还有对账的表格。
发现顾青绘制出来的表格法,比以往的表格要更加的简洁,却更为有效,能让人一眼看懂账簿之内容。
若是按照这种表格记账法来严格规定各地赋税账簿,进行一次清账,绝对可以有效减少地方上的布政司使偷税偷税,再一次出现徽州丝绢案这样的糊涂账。
表格记账法的含金量还在上升。
万历四年十一月初,顾青所编撰的《算学新解》第四册,也由张居正亲自提笔,为其作序。
可以说,这也算得上是殊荣了。
顾青之名,已经进入了顺天府朝堂百官们的眼。
堂堂大明首辅张居正,为一个学生编撰的《算学新解》作序,这事儿可是少有。
一时间,《算学新解》第四册,在书局那边卖疯了。
而简易数字计算法也开始流传的更广,不再仅限于书院的学生,也不仅限于户部官吏,便是这贩夫走卒,也都能认得0、1、2、3、4、5、6、7、8、9,甚至是一百以内的数字,都能认出来,写出来。
有人把表格记账法所绘制的账簿叫做‘青簿’,而把这种明确言明来自于西方的简易数字,称之为‘青数’。
顾青在算学一道上,也算得上是开宗立派了。
万历五年七月。
三年两次的院试第一次开考。
一共有两千三百一十二名童生报名参考。
而录取人数只有五十名。
这还是因为应天府乃是南直隶首府,所以录取的人数相对来说,会高一点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