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七零年代文工团 > 番外—创业(一)

番外—创业(一)(2/2)

目录

她有些慌了:“你可别回来,我开玩笑呢。你现在前途一片光明坦荡……远比我当初为你规划的、想象的,还要更好些,你可千万别犯傻啊。”

宋知时失笑,他早已有了自己的规划,不会因为任何人而改变,但现在时机还未成熟,他不想说太多,于是便草草了解了这个话题。

宋知时一边拍戏一边上班,时间如流水般匆匆滑过。

1982年6月,宋知时正式毕业,与此同时,宋知音凌家先夫妇也毕业了。

毕业以后,凌家先为了陪妻子孩子,重返旧业,考上了首都光明日报的编辑岗位,最终顺利留在了首都。

宋知音选择进入宋氏的工厂帮忙。这样宋氏姐妹,一个在公司一个在工厂,把整个生产线销售线都牢牢把握在自己人手里。

进入八十年代以后,宋知意的公司开始逐步壮大起来。她们本就有最好的染料配方,还有宋爷爷经验多年的经验所得,又有宋知时这个明星招牌在,宋氏纺织厂重新崛起,是必不可挡的趋势。

在顺利做出一番成绩以后,宋氏三姐弟决定衣锦还乡,回老家好好看看爷爷。

回到陕省的第一件事,就是去陕省省立文工团看看老朋友。

一别多年,这里已然不是当年的样子了。

曾经的民国风红砖楼已经被废弃,边上盖起了新的练功大楼,隐隐有了后世楼房的影子。

曾经熟悉的面孔也少了很多,更多了些稚嫩的新面孔。

“明珠她们呢?”

“明珠这丫头去年结婚了,后面就退团了,若梅也退了,不过她是考了大学,没那么多时间精力一直在团里。小乙倒是还在,这孩子帮了我很多。一会儿你有时间就去看看他们,知道你拿了奖,大家都很想你,你倒好,一直缩在首都也不回来……我还以为你忘了我们这群老伙计了呢!”

“怎么会,我那是忙得脱不开身。”宋知时连忙讨饶顺便转移话题:“您的古典舞舞队还好吗?”

“托你的福,比以前好了不少,你们改编的那支《梁祝》我们也常跳,我还编了好几支新舞,一会儿你可得给我好好指点一番。”

“老师你莫要取笑我了,我哪有资格指点您啊?”

“你可是拿了国际奖项的人,指点我,绰绰有余了。”赵姝韵揶揄道。

两人走到一处拐角,宋知时听到身后有一道熟悉而又陌生的女声在呼喊自己的名字。

“宋……知时?真的是你!”女声确定的口吻中夹杂着欣喜。

“褚同志,你怎么在这里?”宋知时同样很欣喜,毕竟他乡遇故知,怎么能不高兴呢?

赵姝韵站出来为宋知时解惑:“她是歌唱团新来的女高音,怎么,你们认识啊?”

两人许久未见,赵姝韵便把时间留给了两个年轻人。

走在文工团的花园里,褚旭英跟宋知时聊起以前的事情。

当宋知时问起对方是怎么来这里的时候,她只说是朱芳婕推荐来的。

“跟你当初一样,先学习一个月然后我就考进来留下了,可惜你去了首都,不然咱们也好有个伴。”

朱芳婕素来喜欢招揽人才,也愿意尽心尽力为新人铺路,这倒也确实是她能做出来的。

熟悉的风景扑面而来,宋知时忍不住想起以往种种,关切地问:“你在这里一切还好吗?有没有人欺负你?”

褚旭英掩唇一笑:“我一切都好。朱老师同我说,应该多去外面看看,果然……这里比咱们的文工团大得多,人才济济,来了这里,我才知道自己的渺小。”

“你实力很强,不必妄自菲薄。”宋知时安慰她。

不过说到歌唱团,他不由地想起了一个人,想到那个人,宋知时的目光也冷了三分。

“你们团那个领唱,就是那个姓周的,他怎么样了?”

“你说的那个姓周的,是不是周烨周师兄?”

“嗯,就是他。”

因为宋知时提到周烨的口气相当不屑,褚旭英还当他们之前有什么矛盾呢。

“我来团里的时候,周师兄已经走了,我所听到的都是些传闻。”

“他走了?什么时候走的?有什么传闻?”

“前两年就离开了,听说是我们团长(沈芸)的女儿钦慕于他,闹了好大的阵仗,差点不能收场,后面周师兄的父母把他调去了部队的文工团,再后来就没什么消息了。”

听说周烨走了,宋知时着实松了口气,他去哪里都行,反正不要纠缠兰疏就好。

宋知时这趟来文工团,也是来去匆匆,拜访完赵姝韵他们,就要跟着二姐二姐夫去乡下了。

想到几年没见的凌家华,宋知时就有些头疼。

自从明了对方的心意以后,他就努力躲开了,可躲得了一时躲不了一世,逢年过节总是能见面的,好在对方倒也算乖觉,察觉出他逃避的心思以后,也不再贸贸然追上来了。

凌家华现在应该放了暑假,在家里休息吧。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