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影视诸天从流金开始 > 第885章 笑傲江湖(大朝会 下)

第885章 笑傲江湖(大朝会 下)(2/2)

目录

石星眼中闪过一丝精光,人丁多了,十年后就是兵源!

他悄悄瞥了一眼站在武官队列中的吴惟贤,后者也正看过来,两人目光一碰,心照不宣。

王弘诲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笏板边缘,流放三千里这可比现行律法重多了。

按照《大诰》,弃婴不过杖一百,如今直接流放,还要连坐邻里……

他抬头看了一眼皇帝,发现易华伟正冷冷盯着他,顿时后背一凉,赶紧低头。

站在后排的苏州布政使腿肚子开始发抖,苏州溺婴成风,若真按此令执行,怕是要流放半个城的人……

他的目光偷偷扫向身旁的松江布政使,发现对方也是面如土色。

王承恩继续宣读:

“各州县每季上报人口增长,增长最优者,知府升一级,知县赏银百两;连续三年垫底者,知府降职,知县革职查办。

民间女子十六不嫁者,其父母每年罚银五两;男子二十不娶者,加倍……若阻挠寡妇再嫁者,杖八十。”

每念一条,殿内的呼吸声就沉重一分。

待王承恩念完,易华伟缓缓起身,冕冠上的玉藻纹丝不动。

“洪武年间,天下人丁六千万,如今不足四千万。”

易华伟走到丹陛边缘,俯视着群臣:“建州女真,人不过百万,却能屡犯边关;倭寇数千,可横行东南——为何”

殿内鸦雀无声。

“因为人不够!”

易华伟突然提高音量:“没有丁口,谁来种地谁来当兵谁来缴税”

目光如刀般扫过每一个人:

“从今日起,人口增长与粮产、赋税并列为三大考成标准。”

“王伴伴!”

易华伟手指有节奏地轻叩御案,目光扫过殿内文武百官。

王承恩闻言从身后小太监手中接过一个檀木匣上前,小心翼翼地打开匣盖,露出半截烫金文书。

“朕欲设科学院。”

王承恩将文书呈上御案,易华伟展开卷轴,露出密密麻麻的朱批。他抬眼望向朝班:“徐光启、利玛窦,出列。”

徐光启闻言一震,迅速整理了一下青色官袍,深吸一口气跨出队列。身旁的利玛窦将胸前的银质十字架藏进袖中,这位四十三岁的意大利传教士金发碧眼,身着儒士长衫,动作略显生涩地跟着走出。

二人站定在“正大光明”匾额下方,随着日头升高,匾额的阴影恰好笼罩住他们半张脸。徐光启感到后背渗出细汗,去年他翻译《几何原本》时曾斗胆向皇帝进言引入西学,没想到今日竟成真。他余光瞥见礼部几位官员紧绷的脸色,不由得垂下眼眸,再次整理已经一丝不苟的官服下摆。

“利玛窦献《坤舆万国全图》,助钦天监修订历法,授几何原理于太学。”

易华伟将文书推至御案边缘:“特赐二品顶戴,任科学院西洋顾问。徐光启总领其事,凡院中学人皆称‘院士’。”

石星站在武官首位,目光扫过文书,章程末尾的朱砂批注格外醒目——军械改良赏银千两且荫一子,这几乎相当于三品武官的世袭待遇。

他眉头微皱,正要开口,户部尚书李汝华已先一步出列。手持象牙笏板深深一躬:“陛下,每年白银三十万两的经费,户部恐难筹措……”

“这点无需担心,这笔钱从内帑里拨付。”

易华伟抬手止住议论:“格物科设火器局、机械坊,着工部调拨江南熟铁十万斤;天文科建观星台于通州,钦天监旧藏星图尽数移交;农事科在直隶设试验田,各州县须报本地作物品类;医理科……”

他顿了顿:“着顺天府每月提供十具死囚尸身。”

殿内顿时响起一片倒抽冷气声。王弘诲突然跪倒在地,额头触地发出沉闷声响:“陛下!此举有违人伦纲常,恐遭天下士人非议啊!”

易华伟面色不变,手指轻敲龙椅扶手:“宋慈《洗冤录》可曾违纲常医书所载心主神明,然利玛窦献《人体解剖图》,分明是脑主思虑。科学院之事,内阁已议三月,再有异议者,以阻挠新政论处。”

王弘诲抬头欲言又止,最终只是重重叩首。站在他身后的刑部侍郎悄悄拉了下他的衣袖,示意他不要再争。

“科学院分设四科。”

易华伟拿起玉笏轻点案几:“格物科主研火器改良、机械制造,凡造出射程增十丈之火炮,赏银千两,荫一子入国子监;天文科修订历法、绘制海图,制成精准航海罗盘者,破格授从六品;农事科钻研粮种培育、水利器械,使亩产增三成者,赐良田百亩;医理科试行人体解剖、新药研制,攻克瘟疫良方者,封太医院同知。”

“每科设博士二人,从翰林院、钦天监、工部选调;生徒四十,于各省书院择少年颖异者。”

易华伟顿了顿,目光扫过殿内众臣:“研究成果三日报一次,由司礼监呈朕御览。”

礼部右侍郎钱谦益终于按捺不住,这位三十出头的年轻官员笏板重重击地,发出清脆响声:“陛下!此等奇技淫巧之学,恐乱圣人之道!臣请陛下三思!”

站在他周围的礼部官员纷纷点头附和,低声议论。大学士温体仁捋着长须,眼中闪过赞许之色。

“你们给朕听清楚。”

易华伟声音骤然冷下来:“科学院专研实务,不涉科举取士。朕问尔,去岁江南水患,若有利器疏导河道,何至淹死百姓三千”

冷哼一声,易华伟转头吩咐王承恩:“将章程抄录十份,张贴于六部衙门。”

钱谦益僵在原地,脸色由红转白。他身后的杨慎行悄悄拽了下他的衣袖,示意他退下。

就在朝堂气氛凝滞之际,易华伟突然提高声调:“另,朕决定成立海军部。”

这句话让整个朝堂瞬间凝固。自从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后,大明水师日渐雕敝,沿海卫所十室九空。站在文官队列中的温体仁偷偷拭去额角冷汗,他去年刚以“靡费国帑”为由,驳回了福建巡抚增设战船的奏疏。

“郑芝龙。”

“臣在!”

一个身着绯色官袍的壮硕汉子从武将班列大步迈出,甲胄摩擦声在寂静的大殿中格外刺耳。此人本是东南的大海盗,招安后仍保持着海盗习气,官服下的狼头刺青若隐若现。他单膝跪地时,胸口绣着的龙纹补子在阳光下金光闪烁。

“着你总督海军,节制福建、广东、浙江三镇水师。朕拨国库银五十万两,限你两年内造出十二艘福船。凡缴获敌船,三成归公,七成充作军费。”

易华伟取出鎏金牌令递给王承恩:“三日内赴泉州港,重组舟师。所需舰船,工部优先拨付;所需火器,科学院全力配合。”

郑芝龙双手接过令牌,声如洪钟:“臣请陛下恩准,招募沿海渔民为兵,沿用海盗编队之法。”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