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仙侠修真 > 全家穿越古代种田逃荒忙 > 第63章 第 63 章 一更(迎接检查)

第63章 第 63 章 一更(迎接检查)(1/2)

目录

第63章 第 63 章 一更(迎接检查)

关于北方局势的各种消息, 通过来往的商船,不断传进金陵城内。

什么大晋成德镇叛乱啦,晋王李存瑁不得不分兵北上去平乱, 但是大梁的王大将军被召回, 刘大将军被下狱,等等,通过汤氏众人有心的打听, 纷纷传了来。

族里的重要领头人,不禁紧急聚在一起, 连夜焦灼地深入商议了好几次。

实在是担心大晋灭了大梁后,趁势继续南下,打到这金陵城来, 毕竟金陵城距离大梁也不算太远。

汤大强都不由得被说得有些着急了,背人处悄悄追着汤小米问道,“小米, 你再好好想想, 那晋军不会继续南下吧,要是打到金陵城里来了, 我们这可就白忙活了!”

“是不是趁着房子还没正式开始建,还得继续南下再跑远一点才安全啊!”他语气焦急。

汤小米只得再次安慰道,“我没记错, 这大晋的兵马打不到金陵来的, 你放心吧!”她语气笃定地说道。

面对她爸还是焦虑的眼神,只得进一步解释说道,“你别看这晋王李存勖现在确实勇猛,可是打下大晋后,如同换了个人, 各种骚操作不断,直接引发了国内的政变,他自己也将于不久后死在内乱中。”

死得还格外窝囊,被自己的亲信郭从谦发动的叛军所杀,在最后的时刻只喝到了半碗奶浆,所以让人印象深刻,汤小米记得很清楚。

当初她作为看历史的局外人,没少为李存勖的结局惋惜过,因为他可以说是整个五代十国时期,最有可能统一天下的人。

在他一步步吃掉后梁等政权之后,已经掌握了天下三分之二,可他就是差了一口气,没能继续南下统一全国。

而如今她作为身在历史之中的局内人,自然就不会再惋惜了,只觉得庆幸不已,幸好差了一口气,让整个南吴政权得以保全。

不然她们这一族,说不定真的得跑到广东岭南一带深山里躲着去。

她虽然是广东人,从小到大都没有出去过广东,对广东感情很深。

但对这古代广东,她可是敬敏不谢的,只t因为现如今的岭南地区,可以说是瘴气密布,且蚊虫巨多且毒,时不时引发毁灭性的疟疾,实在是不咋人类居住友好。

还是江南一带好,更加文明富庶,也更加宜居,所以对于李存瑁后期大变样自然就不是惋惜而是庆幸了。

“另外,这南吴徐家可不是无脑的,我没记错的话,他们现在已经开始行动了,去搞地缘政治关系去了吧。”汤小米结合着历史记载,进一步宽慰道。

汤大强见她说得笃定,心里放宽了不少,转头就去安慰焦躁的族人们去了。

而果然如汤小米所说的,此时扬州城那边,在徐家人的操控下,吴王杨溥派去大晋的使团,已经一路北上进入广陵了。

大梁当初篡唐而建,四面竖敌人不少,这其中就包括北面的大晋和南边的南吴,都和大梁有过不少摩擦。

正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所以南吴和大晋的关系一直还算不错。

几年前南吴就曾派出过使者,去联络大晋,探讨共同伐梁。

而现如今,随着大晋的势力愈盛,南吴自然要继续维持和大晋的友好关系。

在徐温的操盘下,这次,更是直接以吴王杨溥的名义,派遣了使团,去大晋劝晋称皇帝。

徐温自觉不敌大晋的军威,遂以此举动向大晋示好。

话说,晋王李存瑁刚平息了成德镇叛乱,转头就接见了南吴远道而来的使者。

他虽然拒绝了南吴的拥戴,没有贸然去称帝,但仍是心情大好,只觉得这南吴果然是值得信任的好兄弟。

而南吴正是通过这次示软,为日后赢得了更多的喘息时间。

直到李存瑁自己死于内乱,再对南吴没有威胁,低调了多年的南吴徐家,才继续推动南吴政权向王朝方向发展。

由此可见徐氏一族的高超政治智慧,典型的能屈能伸。

这就不得不说徐温这个人,属实是一个有勇有谋的政治家。

中国历史绵延千年,出现了数不胜数的英雄豪杰,曹操是最值得称道的一个。

而徐温能被拿来和曹操类比,可见其厉害。

无论是地位、才能还是性格,他都与曹操非常相象,甚至可以说能力和威望来说,和曹操相比也丝毫不逊色。

从这个节骨眼上,敢于下定决心,派遣使节到晋劝晋称皇帝可见一斑。

现如今,他可以算是成功做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吴王杨溥基本上在他一家的掌控之下,让其他当年跟随杨行密打江山的老臣不敢反抗。

另外,他还在极力复刻曹操当年的方案。

一方面,通过对个例的敲打,实现震慑整个南吴庙堂的,所以他对政治对手的打击极其狠厉。

另一方面,则是像曹操当年一样,打造属于自己的基地。

曹操当年是在许昌建立了自己的基地,这个基地被称为许都,后面更是直接建立了自己的公国王国。

而徐家,则是意欲把金陵打造成为自己的“许都”。

选择金陵,一方面是因为地理位置的优势,另一方面还因为藏在这里的军事实力。

他们一家在这里的私兵,远不止明面上的三千而已,还有更多藏在东北方向的龙光山里。

徐家一直借着修建金陵城的借口,源源不断往这里运送物资,悄悄养着这一大队的私兵。

而随着使节已经派出去,徐温召来儿子徐知诰说道,“金陵那边,还是要你过去盯一下,定督促城建加速,以及加紧练兵,这大晋不可不防。”

“用我们家的私兵防吗?那我们可守不住整个南吴,这点兵力可不够看的。”徐知诰表示不理解。

徐温摇摇头,“非也,这些兵力是护我们徐氏一族的。万一大晋承势南下,到时候我们可据守金陵城内,那个地方易守难攻,有这些兵力即可护我族安全无虞。”

他耐心给这个儿子解释道,话说得很明白,就是无论这金陵城,还是那些私兵,都是他们徐氏一族的最后退路。

徐知诰听得面色一凛,赶紧说道,“儿子领命!一定不负父亲所望,打造好金陵城并练好这一支私兵!”

说完便拱手告辞,带着一队人马,乘了船,向金陵而去。

本来二月底他就要过去的,现在因为北方局势和朝堂事务拖了半个多月,终于成行。

他作为徐温集团下一代的天花板,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他要来,自然所有人都严阵以待。

而伴随着他的出发,整个金陵城都进入了迎检状态。

-

迎检,即迎接检查,通常是迎接上级对自身的各项工作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

本来是一件好事,可以通过这个动作,推动各项工作进一步加强规范性和有效性。

但现代的时候,这个词很多时候变成了贬义。

主要是在迎检过程中,有些地方和部门过于注重形式,忽视了实质性工作。

例如,一些单位为了迎接检查,会特意准备台账、资料等,而不是真正解决实际问题。

这种形式主义的迎检行为,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可能掩盖了实际存在的问题。

再加上有些上级单位检查频率过高,频繁的检查不仅增加了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还导致他们无法集中精力处理实际工作。

因此现代的时候,迎检这个动作饱受诟病。

汤小米以前就最讨厌学校里源源不断的各种上级检查,一要检查,就要大搞特稿卫生,甚至还要停课排练迎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