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第 95 章 二合一(规划设计、卖房……(1/2)
第95章 第 95 章 二合一(规划设计、卖房……
(一)规划设计//
且说随着金陵城人口的不断增加, 和商业的迅速发展,陶秋菊心中的那个主意愈发坚定。
在刚开始和徐温谈的时候,她就已经抛出了这个想法。
那便是力争半年后即实现金陵城的自我造血, 不再过度依赖徐家的财力投入。
当时估计正是这一点, 深深打动了徐温,才让她以一个大夫的身份,得到了金陵城的建设管理权限。
实在是她抛出的这个诱惑太大了, 毕竟徐家再有钱,也不可能无止境的投入到金陵城这边来。
一个城市的发展, 远远不是一个家族的财力能够支撑得起的。
更别说徐家再家大业大,归根结底不是王族,很多事情做起来名不正言不顺。
所以还是需要尽快实现陶秋菊所说的自我造血, 即尽快无需徐家再掏钱。
这件事情,说起来就是这么简单。
可是就这么简单的一件事,徐家的诸多谋士想破了脑袋, 都不知道该如何解决。
毕竟当时的金陵城就那么点人口, 五千出头,还全都是靠着城建而存在的。
无论是向这些百姓征收人头税, 还是田亩税,都是车水杯薪。
更别说向商铺征税,大部分商铺都是徐家的, 且都是些小杂货铺, 压根儿征不到几个税。
而现如今,金陵城经过陶秋菊带头的一番经营,人口翻了好几番,达到了两万余众。
但是哪怕人数多了很多,征税其实也征不上来多少。
且不说大部分都是流民, 税收一重说不定马上就又跑了,她们之前辛苦引入人口就白瞎,属实是杀鸡取卵。
而且这些人做工的收入都还是徐家发的,哪怕征到了,其实背后还是徐家在出钱。
再说港口,在陶秋菊的规划之下,建了颇大的规模,年底开通后预计商船入港量会大幅上升。
那是不是可以征收码头税呢?t一些谋士不禁如此提议。
可还是被陶秋菊否决了,同样的道理,金陵城正需要招商的时候,向来往商船征税,别税没征收到几个,反而把人和船都吓跑了,那就得不偿失了。
金陵这边,小徐县令等人思来想去,不由得脑袋都大了,实在是担心陶大夫当初夸下的海口,得不到兑现。
他们都不禁为陶大夫着急,毕竟现如今他们对陶秋菊的能力都还是颇为信服的,不想她因为承诺实现不了,而被赶走。
陶秋菊却不见着急,只因为她心中早有了主意。
这金陵城的自我造血,既不能征收普通百姓的重税,也不能逮着为数不多的商船商户薅。
那这钱从哪里来呢?陶秋菊早有办法。
只是无论是小徐县令等人想不到,扬州那边徐家的众多谋士也都想不到。
而陶秋菊除了和徐温、徐知诰详细透露过,其余任何人都没有走路风声。
随着时间推移,还没看到她的动作,徐家谋士们纷纷对她质疑起来。
只等着到了年底,她所说的没有实现,看她如何交差!
城建做得再好有什么用,哪怕是个傻子,拿着徐家给的那么多钱,随便砸下去都能修好的,算个屁的本事,不少徐家谋士心里都不服气地如此想到。
实在是为当初徐温的贸然任命而不服气,眼见着年关将至,就擎等着看笑话。
然后便盼着徐温会尽快把陶秋菊撤走,换了自己人上去,毕竟这个肥差不少人都盯着。
徐温反而不见质疑,因为陶秋菊和他说过详细计划。
当时确实正是这个计划打动了他,让他这个从军从政多年的老狐貍,都不禁眼睛一亮,大声称绝。
而这个计划徐知诰自然也知道,所以他当初才力荐了陶秋菊上位。
随着秋季的到来,陶秋菊开始行动了起来。
这天,南城门边上一处工地施工完毕。
她叫声小徐县令和一众衙役管事们,一起前去验收。
而这个验收项目,便和她的来钱计划息息相关。
一群人从县衙出发,坐着马车,沿着新铺的宽阔城道,很快就赶到了南城门处。
城门东边是热闹的南城门集市,大大小小的商铺沿街而建,相对林立,还算整齐规整,是早就存在这的。
新开的几家酒楼和客栈,就都位于这条街,生意颇为不错。
而大小的摊位,则是位于街道尽头的小广场处,靠近太平街的地方。
近来陶秋菊对这一片,只做了基础设施的改造,即把下水道重新修建了,把城墙补齐了,把道路重新铺平整宽阔了。
整体的布局倒是没有调整它,让它继续维持原状。
按照她的规划,今后这一块的定位便是商业中心,类似于现代的CBD,还没到彻底改造的时候,先将就着用发展商业即可。
而城门西边,靠近大西街的那一大片,之前都是简陋的民房,很多甚至是临时搭建的,凌乱破败不堪。
这处的民房不算多,只小几十户人家,且房屋都简陋破败,迁移起来倒是容易。
等把人都迁走,把地上的破烂建筑清理走,便空出了诺大一块平地。
测量之后,横平竖直圈了一下,整整圈出了一百亩,足足十个足球场那么大。
而这一百亩,陶秋菊便按照最开始规划,在这处修建起房屋来。
按照她的设计,全修的是“口”字形的一进四合院,方方正正一座,方便整齐排列。
而这口字型四合院,正如其名,只有一个院子,四面各有房屋围合,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的结构。
这是陶秋菊参照后世北京的单进四合院布局,所规划设计的。
大门采用一间门屋的形式,设在东南角位置。
院子接近正方形,北面是三间正房,南面是三间南房,与正房相对。
北面正房两端还带有两个很小的房子,像两只耳朵一样,陶秋菊也顺势称其为“耳房”。
而东西两边,各有三间厢房。
所有房间加起来,一共是大小十四间房,整体占地整整三亩。
这种四合院规模虽然算不得大,但功能齐全,最适合单门小户人家生活。
除去每座四合院之间中间留的道路和公共设施位置,其余全修了这种四合院,这一片整整修了三十座。
这日她带着人过来,就是检查这三十座院子的修建情况。
其实她之前就来过几次,全部都做了细致的检查,确保每一座四合院都保质保量修好了。
这次领着小徐县令等人过来,则是另有别的打算。
小徐管事和三个副官,即县丞、主簿和典史,都还是第一次来。
见了整整齐齐的房子,首先就是一顿夸。
再走进去,见了里面的布局,以及听了陶秋菊介绍的各个房间的用处,以及一些精巧的设计,更是连连点头称赞。
就连好几个没看过的管事,都不禁觉得确实很好。
只知道详情的吕管事和徐管事两人,心中滋味复杂。
陶秋菊没管他俩,见其余众人神色都不错,便邀了所有人去中间一处布置好的房子里落座。
眼见着众人都坐好,她“咳咳”两声,清了清嗓子开始说话。
“这种院子,一模一样的我建了三十座。”她说道。
小徐县令不禁说道,“这房子属实设计得不错,陶大夫您好巧思啊!”
“就是啊,四面合围,私密性属实不错,可谓是防卫严密、内向稳定、秩序井然啊!”县丞夸赞道。
他果然有文化,夸起来水平高多了,其余人听得不禁纷纷点头。
“只是不知道陶大夫建这么多这种房子,是有何打算?”主簿则是直接问道。
陶秋菊赞许地说道,“刘主簿问得好,我修这么多房子是为了什么呢?”
对啊,为了什么呢?众人都看向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